个别劳动时间代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知识价值。王显儒等在分析知识经济背景下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不足后认为,知识的产生与进步促进了物质产品的进步,使物质产品的价值转移到知识产品中导致物质产品的两类贬值:原有商品因同样结构的商品能更便宜地生产出来所受到的价值损失以及原有商品因出现更为完善的取代者而发生的价值损失。物质产品的贬值程度从侧面反映了知识进步的效果,即知识的价值。如此,其提出测度物质产品贬值后的价值损失以表征引起该物质产品贬值的知识的价值。
我们认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与市场环境下,引起商品贬值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并非单一的知识进步因素所致,并且很难将由知识进步因素导致的商品贬值成分从总贬值效果中剥离出来;另外,受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商品的价格也并非呈线性变化,而是处于持续波动状态,如此,物质商品的现值与原值的确定难以实现。因此,以物质产品贬值进行知识价值定值实现起来要比以生产该知识的个别劳动时间进行知识价值测度困难得多。
相对可行的办法是,在以生产该知识的个别劳动时间进行知识价值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主体生产该知识的个别劳动时间内涵拓宽,使其既表征知识主体在生产、创新该知识的过程中的时间投入,也反映这一过程中的物质、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亦即对知识主体生产该知识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作全面表征。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很多知识生产活动对应于知识项目,知识生产过程中所投人的直接材料费、人工费和制造费(如固定资产折旧、维修费用)等的计算要相对容易些,可参照会计学中无形资产计价的历史成本原则(按取得无形资产时所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或其改进型。
基于效益分成模型的知识价值测度。
知识的价值在于以其使用价值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亦即使知识主体获得效益。然而很多时候,知识要借助传统生产资料〈物质、资本、劳动力等)才能完成向价值的转化过程。如此,不能直接以知识主体通过应用知识所获得的效益来简单地表征所应用知识的价值,这需要一个效益剥离的过程。针对于此,孙艳提出了知识价值测度的效益分成模型。该模型的核心思想在于,将知识的价值从该项知识为知识应用主体新增的利润总额现值中剥离出来,界定知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比例,从而实现对知识的价值评估。在对原模型一些推理错误进行修正后,本节引入该模型。
模型以知识分成率V来表征知识价值V占与该应用知识相关的组织利润总额现值?的比例,即卜尸.7?。如此,模型的实质便聚焦于如何确定知识分成率”的取值。为此,孙艳提出了两种策略:经验数值法和模型计算法。前者沿用传统技术分成方法〈…印抑!'’3 011 1-106118沈’8 01061,181 ?〉的经验估算策略,即
(未完待续) 声明:部分资料来自合作媒体及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关键字:知识,价值,贬值,物质,测度